创新项目案例
探索数悦铭金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的前沿实践
基于DID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的个人数据市场基础设施
项目概述
随着《数据安全法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实施,个人数据的合规使用面临新的挑战。本项目基于区块链、分布式身份(DID)和隐私计算技术,构建了一个安全、合规、可信的个人数据市场基础设施,实现了数据确权、定价、流通和监管的全流程解决方案。
核心技术
分布式身份(DID)技术
通过分布式身份技术实现个人身份认证和数据可信背书,确保数据在生命周期内可信流通。
数据资产化协议
基于Datoms协议将个人数据转化为可确权、可交易、可计量的数据资产,解决数据存储和管理问题。
区块链NFT技术
通过区块链NFT技术实现数据资产上链,支持数据所有权声明和使用权授予,保证流程透明和不可篡改。
隐私计算
在可信执行环境中运行算法,实现数据"可用不可见",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。
业务价值
- 为企业提供合法合规获取个人数据的新渠道
- 帮助个人实现数据权利,获得数据价值
- 构建多方参与的数据流通生态,释放数据要素价值
- 提供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规要求的数据使用解决方案
工作流程

- 数据拥有者通过分布式身份认证,获取个人身份凭证
- 数据生产方为个人数据颁发数据可信凭证
- 数据资产通过NFT技术上链,实现确权
- 数据使用方发布数据需求
- 数据拥有者授权数据使用
- 在可信执行环境中运行算法,获取计算结果
跨境数据基础设施试点项目:国际数据港
项目概述
本项目旨在响应中国(北京)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于"打造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"及"支持金融科技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"的国家战略部署。我们提出并实践"国际数据港"构想,依托DATOMS专有的基础设施组件,在应对复杂的全球数据法规挑战的同时,促进可信的数据要素流通。该项目被定位为探索全球数据治理"北京方案"的关键实践,目标是培育一个繁荣的跨境数据要素市场。
项目背景
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高度依赖于数据的跨境流动。然而,不同国家在数据隐私、安全和主权方面的法规差异日益增大,给数据跨境流动带来了严峻挑战。认识到数据流动的巨大经济价值与监管复杂性并存,中国,特别是在北京自贸区框架下,已将建立合规的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列为优先事项。DATOMS的方案正契合了这一需求,并与中国不断演进的监管框架保持一致,包括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数据安全法》以及强调数据主权和数据本地化的《全球数据安全倡议》(GIDS)等原则。
试点目标
- 探索与实践"北京方案":通过实际部署为全球数据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
- 实施国际标准:测试应用APEC CBPR等框架,探索与GDPR等国际主流规则的适配与互联互通
- 赋能"一带一路"数据流动:创建支持"一带一路"倡议下数据交换的基础设施
-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:促进跨境数据资产市场的建设与发展
- 支撑北京数字贸易港建设:为规划中的国际信息枢纽提供基础支撑
- 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:通过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,驱动区域数字经济实现高水平发展
解决方案:国际数据港构想

试点的核心是DATOMS设计的"国际数据港"(International Data Port)概念及基础设施框架,包含:
- 双重设施:区分在岸港设施与离岸港设施,依据司法管辖要求管理数据流
- 集中管理中心:设立自贸区跨境数据自由港管理中心,负责政策制定、目录管理和整体监督
- 监控审计平台:集成实时监控、检测和审计数据流的工具
- 核心基础设施:数据管道:采用DATOMS技术栈(DaTube, dcNode等)构建安全合规的数据传输网络
- 运营主体:负责数据港物理及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、建设和运营维护
- 协议适配能力:内置端-端协议适配机制,处理GIDS、RECP、适配版GDPR、安全港等多种国际标准和协议
业务流程

- 数据生产/加工:数据提供方准备好数据资产
- 入港:数据资产元数据通过DaCat注册登记,资产进入"在岸港设施"。进行合规性检查和协议选择
- 跨境流动:数据通过跨境数据流动基础设施(数据管道)进行传输,可能根据约定协议在dcNode上进行处理
- 出港:数据到达"离岸港设施",可能进行最终检查后准备交付
- 交付:数据资产交付给数据使用方的指定端点/DTT
- 端到端SLA:整个流程受服务水平协议(SLA)约束,并被持续监控以确保合规
目标用户与应用场景
- 采用跨境交付模式的服务贸易企业
- 需要内部共享数据的跨国供应链成员企业
- To C类企业:跨境电商、跨境社交、跨境金融服务
- 涉及跨境数据交换的健康、医疗、保险类服务企业
- 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和版权服务类企业
预期意义
- 提升中国在全球数据治理中的作用:提供实践经验,为国际规则制定贡献力量
- 促进"一带一路"数字贸易:为"一带一路"倡议下的数据流动提供可信基础设施
- 支撑北京自贸区目标:为数字贸易港和国际信息中心建设提供关键基础设施
- 奠定北京国际数据枢纽基础:为北京成为领先的国际数据交易中心打下基础
高价值生物资产数据基础设施
项目概述
本项目旨在构建专为高价值生物资产(如畜牧业)设计的数据基础设施,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路数据采集、整合与应用。通过物联网技术、区块链和云计算,我们打造了一个生物资产数据空间,为农业生产、金融服务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。
项目背景
随着农业现代化和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,生物资产(特别是畜牧业)的数字化管理变得日益重要。然而,传统农业面临数据孤岛、信息不透明、溯源困难等问题。本项目通过构建专业的数据基础设施,解决生物资产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数据采集、共享和应用难题,为产业升级和金融创新提供支持。
核心技术
NB-IoT物联网技术
通过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实现农场环境数据和生物体征的实时采集,支持远程监测和管理。
可信区块链
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,建立生物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。
数据交收管道
基于DATOMS专有技术构建安全、高效的数据传输通道,确保数据在不同参与方之间的安全流动。
SaaS云平台
提供数据存储、处理和分析能力,支持多种数据产品的开发和应用。
生物资产数据空间

生物资产数据空间涵盖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价值链,包括:
- 数据源:农场环境数据、生物资产数据、检疫防疫数据、交易数据、物流数据、屠宰数据和电商数据
- 数据类型:位置信息、生命体征、物联网读数、抵押状态、所有权等,部分数据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进行验证
- 外部数据:行业开放数据、政府数据、金融数据(信用、支付、替代数据)和社会数据
业务模式

该基础设施的业务模式包括:
- 数据采集:从养殖合作社和养殖个体户通过NB-IoT技术采集数据
- 数据处理:在云端SaaS平台上存储数据并开发数据产品
- 数据分发:通过可信区块链将数据安全分发给下游用户:
- 金融机构(银行、保险等)用于贷款和保险服务
- 供应链和电商平台用于溯源和效率提升
- 其他数据使用方
生物资产数据集目录

我们构建了完整的数据集目录,包括三大数据域:
- 生物资产核心数据域:包含环境数据、物联网设备数据、动物健康数据和检疫数据,与养殖户实体关联
- 生物资产生产链数据域:包括市场实体数据、屠宰数据、深加工数据、市场数据、物流数据和电商数据
- 业务参考数据域:整合政府开放数据集、金融信用数据集和替代数据集等外部参考数据
所有数据通过"数据交收管道"流向各类应用,支持多种业务场景。
业务价值
-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: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养殖管理
- 降低金融风险: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风险评估数据,促进普惠金融
- 增强食品安全: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
- 优化供应链:减少中间环节,提高流通效率
- 促进产业升级: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
应用场景
- 农业保险:基于实时数据的参数化保险产品
- 供应链金融:基于生物资产数据的信贷服务
- 食品溯源:消费者可查询食品全生命周期信息
- 智能养殖: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饲养和疾病预防
- 市场预测:利用多源数据进行市场供需和价格预测